消費創新、智能向善 看人工智能如何注入新動能
近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要求,加快實施“人工智能+”消費提質行動,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科學技術行動,加速科學發現進程,驅動技術研發模式創新和效能提升,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加快實施“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動。這些行動部署將推動人工智能更好賦能千行百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創造新消費 催生新就業
“人工智能+”是驅動消費領域提質增效的關鍵新動能。人工智能的廣泛滲透應用,正在深刻重塑消費市場的形態與體驗。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數字經濟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消費將形成四種趨勢:一是從“功能體驗”向“情感體驗”升級,為消費品疊加上情感體驗,包括對文化理念的價值認同、對自我表達的心理滿足等;二是從“千人一面”向“一人千面”升級,可根據消費者偏好量身定制產品和服務;三是從“輔助工具”向“智能伙伴”升級,根據用戶需要提出建議、參與決策,并不斷進化,成為越來越好用的工具;四是從“單一業態”向“跨界融合”升級,逐步邁向通用人工智能,開辟全新消費市場。
圖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機器人進行“才藝”展示(7月29日,新華社記者陳浩明 攝)
在“人工智能+”服務消費領域,人工智能正成為新型文化消費的“加速器”。例如,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真實影像級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AI已在全球擁有超過4500萬創作者,累計生成超2億個視頻和4億張圖片,為超過2萬家企業客戶提供服務,應用覆蓋廣告營銷、影視動畫、游戲制作等行業。
在醫療健康服務領域,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負擔等“三高”特點的慢阻肺,面臨著公眾知曉率低、肺功能檢測率低、基層規范治療率低的“三低”困難。現在,只需打開百方AI醫生小程序,輸入“慢阻肺篩查”,再根據小程序提示,近距離對著手機咳嗽幾聲,就可以完成篩查。據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測算,準確率高達94%,每1000萬人采用這種AI篩查可節約費用7.7億元。
在線上產品消費場景中,某網購產品推薦網站將“招投標/合同數據提取”工作放在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BigModel開放平臺上,借助GLM-4.5等模型,高效替代人工完成復雜信息的語義推理與分類。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被深度挖掘和即時響應,實現消費場景的智能化、多樣化。
智能體在人工智能領域正被廣泛應用。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日前推出了360智能體工廠和納米AI多智能體蜂群。智能體工廠具備無需編程、為企業打造推理型智能體及多智能體蜂群等能力;納米AI多智能體蜂群可模擬崗位分工,將復雜任務拆解后由多個推理智能體協作完成。智能體可以共享“記憶”,解決協同矛盾。
“人工智能產業本身及其賦能的應用場景將催生新的就業機會,如數據標注員、人工智能提示詞設計員及基于人工智能進行內容創作與模式創新的各類新職業。”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聯合國高級別人工智能咨詢機構專家張凌寒說。
持續推動“智能向善” 構建中國特色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在張凌寒看來,人工智能讓我們重新審視哲學與倫理的基石性概念。它挑戰了“智能”“意識”乃至“主體性”的傳統定義。
“在倫理規范層面,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推動倫理從‘事后反思’轉向‘事前設計’。”張凌寒說,“我們必須將‘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原則,通過算法、代碼和規制,嵌入到技術架構的底層。”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保密局科技委主任吳世忠表示,要研究完善數據處理、模型開發、系統應用等人工智能倫理規則,規范人工智能服務應用管理,持續推動智能向善,促進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在社會治理、安全治理和生態治理三個層面,人工智能不斷推動治理工具與架構的深度變革。”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說,面對這一系統性變革,我國正加快探索和構建中國特色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一方面,加快數字政府與智慧城市建設,以提升政務服務的便利性和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大力鼓勵“人工智能+綠色”協同創新,推動智能低碳技術與生態治理的深度融合,實現綠色發展與智能發展的雙重目標。
數據治理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對此,張凌寒建議,構建清晰化的規則體系,明確數據采集、持有、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的合法性邊界與合規指引;探索多元化的流通模式,鼓勵并規范發展數據經紀、數據空間等新型業態,實現數據價值的最大化釋放;強化國家層面的資源統籌,加快建設高質量訓練數據集與行業標準數據集。
此外,意見提出,要健全國有資本投資人工智能領域考核評價和風險監管等制度。加大人工智能領域金融和財政支持力度,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完善風險分擔和投資退出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政府采購等政策作用。(記者陸宇航、余蕊)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